查看原文
其他

这届35岁+的中年人为何纷纷念起了体制内的好?

杨昇 在作文里成长 2023-02-01
最近我上“知乎”网比较多,不知怎么的,就在知乎浏览了很多有关“35岁失业”和“中年危机”的帖子,不知道是因为最近失业率上升,导致知乎网上这种帖子太多,还是最初我点击了几个这类帖子,导致网站认为我喜好这类帖子而向我主动推荐,反正,我看了很多这类帖子。看得我心情沉重。
前两天网上热传的一个段子是,BAT中的某一个去校招,HR介绍说他们公司的员工都很年轻很阳光,所以公司很适合年轻人发展,结果一个较真的学生站起来问:“你们公司年龄大的都去哪儿了?”HR直接蒙圈了。
是啊,一个二十多岁的公司,目前公司里基本上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那么多年前就进了公司的那批人“冻龄”了吗?如果没有,那么,他们去了哪里?
除了特定行业和自己创业以及体制内人士之外,那些在私企外企小个体打工的人,过了35岁真的很容易失业吗?知乎上这个高赞高答的帖子给了我们一些答案:现在网上流传的35岁很多人会失业,究竟是危言耸听,还是真实存在的?这个问题之下有很多高赞高评的回答,基本上都是认可35岁以上会失业的回答。

年龄到了35岁以上,尤其是过了40岁,的确很容易被辞退,而且一旦被辞退,就很难找到新工作,不管你此前是技术大牛,还是高级管理人员,到了这个岁数,都会被嫌弃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,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,历来都要求35岁以下,至于35岁以上的,不在招聘范围内。

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原因,或许疫情之前经济就已经显出了疲态,反正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不好,这些帖子下,很多失业了的答主说起就业前景来,大多都不乐观。
很多大龄失业者的心路历程是:刚被裁的一两个月,觉得自己是行业老人,给猎头打声招呼就能分分钟走马上任,再找一份好工作根本没有压力,甚至还想着薪水更高;三四个月还没找到工作,就感觉有点压力了,期望会降低;五六个月工作还没着落,心里就慌得不行,开始关注专业之外的就业机会;如果半年以上还没有找到工作,就扛不住了,因为房贷和子女教育等的压力,家庭经济没有进项是真的扛不住,尤其是妻子做全职太太的家庭,丈夫失业半年以上,那是很慌的。失业半年之后,很多人就放下面子,开始送外卖、开滴滴,干这些灵活就业的工作。
据说最近出现了很多颜值、气质和谈吐都不错的外卖员、快递员和滴滴司机,很多服务岗位上的女服务员也更漂亮了。低端岗位上出现大量高端人才,从来都是被经济学家认定为衰退的迹象。在疫情的加持下,经济确实在衰退,这谁都不能否认,而衰退,首先带来的就是失业问题。
而这个时候,又是80后开始进入40岁的时候,折中来算的话,整个80后群体要集体迈过35岁了,80后期的也差不了几年了,毕竟网上已经有了“90后再过5年就将面临中年危机”的说法,后浪推动着前浪,前浪没法停止不动。
看到前浪们35岁就得丢弃少年的立志和青年的理想,委身于残酷的现实,甚至得直面长期失业的人生,不免令人心生唏嘘,后背发凉。

中国这样的劳动力市场可真是糟透了,35岁到50岁之间难道不是一个人经验最丰富思维最成熟的时期?这明明是人最黄金的时段,怎么就会遭遇就业歧视呢?
企业有企业的考量,相信老板们都是聪明人。大环境如此,我们也没法抱怨太多。我看到知乎这么多倾诉后,相比于抱怨,我更多感到了伤感。以前我一直以为人是要工作到60岁才退休,至少要活到80岁才离开的,现在突然发现现实这么残酷,工作年限几乎被腰斩,35岁可能就面临无事可干的困境,而距离拿退休金的年龄还有二三十年,人生的这段时间,该如何是好?
人生就这样被大环境打了折扣,过了35岁就失业,犹如身体康健自认为能长命百岁的人,到了五十岁时突然生命要终止了一样,这是一种让人沮丧甚至痛苦的挫败,这种挫败简直能摧毁一个人对人生的信仰。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?中年为什么会这么难?
以前看到那么多中年人创业,尤其他们离开知名的公司放弃显赫的职位去创业,原以为他们是为了理想,后来才发现,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被公司裁掉了,无法再就业,迫不得已才去创业的,创业只是为了自谋出路。然而,创业是最败家的行为,九死一生都不足以形容创业的凶险。人至中年,迫不得已去创业,这该有多难啊。
这个社会,对中年人太不友好了。
在网友们吐槽中年危机的沮丧中,体制内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,纷纷觉得进入体制才是化解中年危机的最佳出路。很多人甚至对自己年轻时没有想办法进入体制而痛心疾首。

前天在水木社区看到一个帖子:

改变命运的几次选择,我都选择错误了 :

第一次:高考,为了好大学,我放弃了专业,选择了好大学的垃圾专业。

第二次:为了"忠郡爱过",我放弃了去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。

第三次:为了爱情,我放弃已经考取的研究生,结果,爱情肯定没有了。

第四次:为了面子,我放弃了父亲安排的进入体制内的工作,选择自己出来工作。

第五次:为了面子,我放弃了入赘有钱人家族的机会,选择自由婚姻。

老天可能都看不过去了,于是,到了40岁,我还是混迹社会最低层,一事无成。

中年人的复盘和哀叹,往往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且枯燥,没有浪漫,没有理想,只剩下务实和利益。而年轻的时候,我们是有理想的,为了理想,我们放弃了很多本可以到手的利益和机会,到头来,这些放弃却成了中年时的痛。

很多人年轻时看不上体制内的工作,觉得太鸡肋太LOW,我也是这么觉得的。然而,时过境迁,人至中年时却发现体制内成了对抗中年危机的温暖港湾。

这份认识的变迁过程,就是理想的幻灭过程。而理想的幻灭是痛苦的,基本上就是对自己的放弃,这种放弃,是让人不甘心的,一旦放弃,就预示着人生就这样了。
对于凡夫俗子,接受“就这样”的人生,本就是一种与自身的和解,是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。但是,对于那些有点能力的人,放弃理想接受现实就是一种痛苦,与其长久地承受这种痛苦,还不如奋起一搏。
有人中年时想进入体制,有人中年时离开体制,我特别欣赏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泉灵离开体制时说的话: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,42岁虽然没有了25岁的优势,可是再不开始就43了,其实,只要好奇和勇气还在那里,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。
中央电视台人至中年的主持人,这些年离开体制的有很多,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干出了比体制内时更耀眼的成绩。

其实我写这篇文章是想给中年人加油鼓劲来着。
当前的经济低迷期,失业使很多人的信心不足,他们没有了前几年的勇气,有了放弃自我的沮丧,所以才会开始迷恋体制内。可是要知道,体制内毕竟容量有限,我国体制内人士也就4000万左右,其中公务员约700万,事业单位员工约3000万,再加上国企的在编员工。体制内的人员总数,和14亿总人口9亿劳动人口数相比,是绝对的少数。所以,体制内解决不了全社会中年危机的愁。
能解愁的,是劳动力市场对中年人的宽容和中年人自身的勇气。要相信经济一定会越来越繁荣,人类社会一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,否则,体制外普遍不好了,体制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。
35岁以上,一定是一个人干事业最好的年纪,知识、经验、智慧、财力都兼备的年龄,绝不是废柴一根,在一个靠智慧创造价值的时代,一个人不可能没了二十多岁时的体力就一无是处。我们需要的,就是张泉灵说的“好奇”和“勇气”。
当我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小区广场上时,我还在思考着这个问题,但擦肩而过的一个奔跑着的中年大叔打断了我的思考,我回头望着他的背影,黄马甲上的“美团”字样很醒目。
我突然觉得,我以上的鼓励那么无力。


本号作者杨昇与文为友相关业务介绍:

本文笔者杨昇,高校教师,喜好写作。公众号发布原创文章350多篇,全网多平台阅读量10万+文章12篇,全网阅读量数千万的文章2篇。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,更有高度,1篇文章被《光明日报》全文转载刊登,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《国是咨询》选登。近几年来担任多家公司的公关顾问,在这些公司公关的艰难时刻,亲自操刀高质量公关文帮助公司度过难关。

长期提供公关文、演讲稿、广告软文、策划文案等的代写作。

近期杨昇老师主讲了大量中学生高考作文写作培训课程,课程全免费,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,进网店就可免费听学。

本公众号文章推荐(点击下面标题阅读):
1.  一个西北五线小城的城乡风貌
2.  父母和儿女,也是一段浅浅的缘分
3.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,那农村呢?
4. 吃苦耐劳是美德,但喜欢吃没有价值的苦是一种懒惰
5. 父母和儿女,各自独行的人生,稍纵即逝的交集
6. 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那个深爱你的人
7.  农村孩子啊,你知道现在城市孩子读书有多用功吗?
8.  过度吹捧摆摊,引大量生活无忧者入局,让靠地摊生存者何以为生?
9.  普高太少,更多孩子上职高,工业时代思维适合商业社会吗?
10. 从高晓松的翻车看公知们的倒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